【主题教育 溯源循迹学】“行走的思政课”走进安吉余村 解码“共富”密码 共话“青年”发展
12月2日,在“千万工程”正式实施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村扎根落地实践的18周年之际,在面向广大团员和青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安吉余村迎来了我校热血青年,他们深入“两山理论”发源地,探寻余村绿色发展背后的共富密码,一场共话乡村与青年双向奔赴的热点话题在余村展开讨论。
循迹溯源学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富密码”
走进安吉余村,翠竹环绕,清溪潺潺,诗情画意的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一幢幢别墅依山而建,映衬着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余村如何从靠山吃山的“石头经济”,走向千万工程的“生态之路”,奔向绿水青山的“共富之路”?如何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发展成为让全球青年人慕名而来创新创业的一方热土?带着疑问,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两山”会址公园,聆听余村绿色发展故事。
“作为北方人,我在上大学之前还从未感受过南方的绿水青山是什么样子。高中政治课上了解到的两山理论,也只是一个朦胧的概念。今天的实地调研,让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在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时,百姓的生活品质才能更好。”道桥22-2班丁相感慨道。
通过现场教学、沉浸式学习体验,师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寻余村18年的绿色发展之路,感受“两山理念”和“千万工程”推动农村发展的美丽蝶变。
“过去出得了山是有出息,如今进得了山是有福气。余村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蝶变,这正是浙江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成功典范。我们要积极相应国家大政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道桥22-2班王贤鑫坚定地表示。
循迹溯源青年说:共话乡村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当青年走进乡村,当乡村遇上青年,新时代大学生怎样在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中淬炼青春?
同学们走进余村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与原乡人潘春林对话,聆听余村原乡人如何从村里一贫如洗的“负翁”华丽地转身成为如今坐拥“金山银山”的“富翁”;走进“5G物联网+余村溪泉鱼”养殖基地,与新乡人畅聊在余村当渔民的幸福体验,探寻“数字渔民”是如何养出“金山银山”;在余村青年人才社区,同学们与旅乡人数字游民对话未来乡村建设;在未来图书馆,同学们参观了文化创意空间,了解返乡人用“国际美学”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实践……
“基层是所大学校,乡村就是练兵场。通过用脚步丈量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解码青年乡贤争相返乡创业的奥秘,我们明白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锤炼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的过硬本领。”道桥22-1班董浩成如是说。
“广大青年在余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各种形式的参观、采访、调研的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为我们搭建了走进社会、走近百姓、直面问题的舞台,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情、省情,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道桥22-3班敬鑫睿表示。